0%

Suit

商业生态。


逐步补齐
循序渐进

Why

  1. 提升生活品质:手机(第六器官)、手表(计步器、公交卡)和耳机(学习,听歌)
  2. 学习及生产力工具:电脑(开发、学习)、iPad(学习、娱乐)
  3. 1+1>2,简单,实用,智能,方便,快捷

What

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,是降低对他人的期待

很多人总想做点大生意,看不见,看不起一些小事,不愿意专注。
总觉得这个事情太low, 那件事情技术含量不够、这个事情没什么壁垒、没什么创新、这个事情不可持续、这个事情已经有人做过了…
但其实,任何一个行业、任何一个市场、任何一个需求,做到极致,都有年入百万的机会。
有的人,一辈子只为做好,一坛酸汤,一条鱼。
有的人,一辈子只想做好,一罐茶叶,一饼茶。
却都做到了上亿的产值。
降低对“大生意”的期待,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,想赚千万,始于一元。

在亲密关系面前,不要降低对自己的要求。
降低对家人的要求,他们值得你认真对待。

小事做到极致的人,小钱也能变大钱。

目标一致的小企业,能够吃掉大企业。

降低对客户的期待
让价值远超于价格

A找我,请我和B打个招呼,希望能和B锁定明年的合作。
我对A说,“今年没有这方面的计划”,这只是礼貌的说法。
通常这句话的意思:不是明年就可以了,而是我就没打算和你合作。
我说,不信你去研究一下B的逻辑,他们有没有过这样的先例。
A去研究后,发现,果然没有。
也就是说,B以前没有,现在没有,以后可能也不会有这样的合作。
那B为什么不直接拒绝A呢?
非要说“今年没有这方面的计划”呢?
这是因为,拒绝人多不好意思啊。
而且,万一呢?万一有一天,我突然改主意呢?留个活口多好。
所以,理解这一点,就会知道,人们有很多看似“未来无限可能”的话,本质都是拒绝。
比如:真对不起,我们今年的预算用完了。
这句话是商业世界中,最常用的拒绝。
如果不想要,就说预算用完了;如果想要,总有地方可以挤出预算。
再比如:我配不上你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:我不喜欢你。
这句话,还有很多不同的变种,比如:我不想耽误你;你会遇到比我更好的人;你是个好人,但我们不适合;如果80岁我们还单身,就在一起吧。
再比如:以后,我们一定能找到更合适的方式合作。
这句话,本质是用未来,拒绝现在。拒绝,通常不会以拒绝的姿态出现。
拒绝,通常以“以后还有可能”的姿态,易容出现。
降低对客户的期待,你的产品值多少钱,是看你能为对方提供多少价值,以及对方对认不认同这个价值。
对方说:“你的产品确实很好,只是我们确实没钱,今年没有这方面的计划”。
其实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:你的产品,不值这个钱。

如果产品真的很好,不要为此降价,而要用价格,过滤出那些认同你的人。

每天提高1%,就算不用复利公式,年收益也有365%。懂点金融的都知道,年收益8%都很难,36%就是高利贷,365%是十倍高利贷, 3780%纯属想。
复利很重要,但1.01~365=37.8,严重夸大复利的作用,是成功学。
降低对高利息回报的期待,你盯着别人的利息,别人盯着的是你的本金。
特别高的利润率、特别快的发展速度、特别高的估值等,首先需要提醒自己的是,不合逻辑必有问题,超越常识就是骗局。
降低对家人的期待,不要认为不管我们怎么样,他们都不会离开,而把最好的脾气留给外人,把最差的脾气留给家人。
降低对客户的期待,当一个人说你的东西很好,但就是太贵时,有两个原因:
1)他觉得这件事,不值得花这么多钱;
2)他觉得这件事也许可以花这么多钱,但是你不值这么多钱。
那么,你应该怎么做呢?
和他礼貌握手,然后说再见。
直到,你能成长为,他认为值得为止。
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,是降低对他人的期待。

“润总,你为什么那么努力?”
有些人璀璨如星空,有些人黯淡如沙砾。
我被激励着,想要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。

How

微软不断放弃,获得了更大的成功;

谷歌一路放弃,在成功的道路上高歌猛进。
再远些还有 80 年代 Intel 放弃存储业务……这样的例子非常多。

不放弃和固执,它们本质上其实都是同一种品质,那就是坚持。
坚持从来都不会导致你“成功”,坚持,只会导致你“完成”。
坚持会帮助那些成功的人,早晚看见成功;但也会让那些失败的人,终将走向失败。

Experience

11.29 长泰广场







开挂吧,人生

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。
电影《教父》里提到过一句话:

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,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,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。

人们购买奶昔这件事的本质到底是什么?是因为好吃吗?不是。本质是通过吃奶昔这个小事,让枯燥的开车过程,增加点乐趣。

口诀的本质是这样的:
方程的等号意味着两边数值是相等的,那么两个相同的数字做相同的运算,那么其结果肯定也是相等的。

携程之所以无法做出 Airbnb 这样的企业,因为本质上携程觉得,“在线预订酒店”是它主攻的市场。
但“在线预订酒店”并不是人们的根本需求,“在陌生的城市找个地方住一晚”才是。
消费者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,解决住宿的问题,不是只有酒店一个方式,我们可以投亲靠友,甚至可以搭帐篷,这些都能解决消费者的本质需求。
Airbnb 正是理解了消费者需求的本质,才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。
更好的预订酒店不是事物的本质,能有个更好的地方睡个好觉才是。
亨利 · 福特有句名言,在汽车发明之前,如果你问人们需要什么,答案是一匹更快的马。
但不论是汽车还是马车,背后的本质,其实是人们想要更快地到达。

蒋勋:每一个不追光的日子,都是对生命的辜负

01 追光的人

莫奈是华丽的,他一生追求灿烂华美的光。他的画里很少淡的颜色,很少用黑,很少用灰,很少用深重的颜色。
莫奈常常带领我们的视觉走在风和日丽的天空下,经历微风吹拂,经历阳光在皮肤上的温暖,经历一种空气里的芳香。
在莫奈的世界里,没有单纯的颜色,他的颜色是一种光。
因为光,所有的色彩都浮泛着一种瞬息万变的明度,我们称作“色温”——是色彩的温度。

然而,色彩真的有温度吗?
如果闭上眼睛,用手去触摸,可以依靠触觉感知红的热、蓝的冷,可以感知绿的介于冷色与暖色之间的复杂温度吗?
创立印象派的莫奈相信色彩是有温度的,因为光紧紧依附着颜色,光渗透在颜色里,光成为色彩的肉体,光成为色彩的血液,光成为色彩的呼吸。
因此色彩有了温度,色彩也才有了魂魄。

印象派不只影响画家创作,甚至也影响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,乘坐火车,到河口海滨度假,与家人朋友三三两两在风和日丽的季节在公园野餐,享受周休假日的悠闲。
这些最早在莫奈画里看到的现代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,已经呈现出政治开明、经济富裕的现象,成为世界性的生活现实,成为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共同向往。
因此大众喜爱莫奈,因为那画中的生活正是他们的生活,贴近他们的向往,贴近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与盼望。
富裕、悠闲、自由、轻松,莫奈的画摆脱了欧洲学院传统的沉重与压力。传统的绘画总是在夸张生命的激情,重复诉说历史或社会悲剧,而莫奈希望把现代人从历史暗郁严肃的魔咒中解脱出来。

02 印象·日出

一八七二年,在破晓前,莫奈把画架立在河岸边,他等待着黎明,等待第一线日出的光,像一支黄金色的箭。一刹那间在河面上拉出一条长长的光。
光这么闪烁,这么不确定,这么短暂,一瞬间就消失幻灭,莫奈凝视着光,画出历史上划时代的作品《日出印象》。
一八七四年《日出印象》参加法国官方沙龙的竞赛保守的学院评审看不懂这张画,学院评审长期在昏暗的、闭锁的、狭窄的画室里,他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光如此华丽灿烂,如此瞬息万变。

莫奈的《日出印象》落选了。
那一年莫奈三十四岁,他从十五岁左右就爱上绘画,从漫画开始,到十六岁认识了画户外海洋天空风景的布丹,开始走向自然,走向光,走向无边无际辽阔丰富的光的世界。
莫奈会为一次比赛的“落选”失去对光的信仰吗?
当然不会,莫奈跟几个一起落选的朋友举办了“落选展”,陈列出他们的作品,希望巴黎的大众可以来看,可以比较“落选”与“入选”的作品。

“入选”的作品都是对古代的回忆与怀旧,一个假想出来的不真实的世界。然而,“落选”的作品展现了当时巴黎现实的生活。
火车通车已经有四十年,工业革命改变了一个城市的面貌,市民阶层乘坐火车到郊外度假,看着一片一片的阳光从车窗外闪烁而过,他们的视觉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亢奋,速度、节奏都在改变,视觉也在改变。
像台北有了最早通兰阳平原的火车,火车穿行过一段段隧道,感觉到工业节奏的人们就唱起了轻快愉悦的《丢丟铜》那样活泼带着新时代精神的快乐歌谣。
莫奈的《日出印象》是工业革命时期对光、对速度对瞬间之美最早的礼赞。《日出印象》展出,大众看懂了,知道这是他们时代的颂歌。

然而媒体记者看不懂,自大与偏见使他们活在过去狭窄的框框里,无法自由思考。一名自大的媒体记者大篇幅嘲讽莫奈,故意引用他画的名字中“印象”两个字,批评莫奈只会画“印象”。
恶意的嘲讽竟然变成大众争相讨论的话题,支持莫奈和莫奈站在同一阵线的艺术家们因此大声宣称:是的,我们就是“印象派”!
莫奈的一张画诞生了一个画派,莫奈的一张画为历史上一个最重要的画派命名。

现在收藏在巴黎玛摩丹美术馆的《日出印象》是历史上划时代的标志,莫奈是印象派的命名者。

03 光就是生命本身

风和日丽,云淡风轻,春暖花开,一个自由解放的时代,一个没有恐惧、没有太大忧伤痛苦的时代,一个放下现实焦虑的时代。
莫奈带领他的观众走向自然,感觉阳光,感觉风,感觉云的飘浮,感觉水波荡漾,感觉光在教堂上一点一点地移动。
感觉爱人身上的光,感觉田野中麦草的光,感觉每一朵绽放的睡莲花上的光,感觉无所不在的光。
光一旦消逝,就没有了色彩,也就没有了生命。而对莫奈而言,光就是他生命的本身。


莫奈的美学是光的信仰,也是生命的信仰。

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,《金刚经》的偈语说的也许正是莫奈一生的领悟,梦、幻、泡、影、露、电,都只是瞬间逝去的光吧。

蒋勋:尽情绽放生命的光与热

01 太阳之子

文森特·威廉·梵高(Vincent van Gogh,1853年3月30日—1890年7月29日),后期印象派画家,对20世纪的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有重要影响。
梵高是荷兰人,家世很好。早年做艺术经纪人,后来干过牧师。直到二十七岁时,梵高才开始他的画家生涯。
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,他创作了两千多幅画,包括约九百幅油画与一千一百幅素描。梵高融入了印象派的鲜艳色彩与画风,在法国南部阿尔,发展出成熟画风。
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创作于生前最后两年,此时凡高深陷于躁郁症。
三十七岁那年,梵高自杀在麦田里。
梵高丢给我们许多问题,在他自杀离开人世后,人们用一百多年的时间试图回答,仍然无法有完满解答。


梵高自画像

梵高是精神病患者,但是他看到了最纯粹的美的事物。
他的生命在最后死亡的时刻如此热烈地燃烧,追寻着太阳的光。

02 燃烧生命的花——向日葵

1888年7月以后,为了迎接高更来到阿尔,梵高画了一系列《向日葵》。
“向日葵”有特别的象征与隐喻吗?
在法国南部,随处可见大片的葵花田,在艳阳高照的夏日,这些明黄色的花朵,仿佛反射着灿烂的太阳的光。
梵高寻找着阳光,从郁暗的荷兰到巴黎,又从巴黎一路南下到阳光亮烈的阿尔。

在我的印象当中,如果坐车经过阿尔的时候,会发现开车开很久,向日葵的花田依旧没有结束。在平原或者微微起伏的山丘上,放眼望去这一大片的向日葵。这片花田是如此的辽阔。
向日葵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植物,因此就构成很特殊的一种视觉景观。
梵高当时看见向日葵产生了非常大的感动,因此这段时间梵高画了大量的以向日葵为主题的画作,也是他在艺术史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一些作品。
梵高《向日葵》系列构图很一致,都是以最直接的方式,下端一个水平桌面,桌上陶罐里插满向日葵,大约都是93×73厘米的长方比例,很古典的构图,主题在正中央。


梵高 花瓶里的五朵向日葵 1888

梵高大概用了两种不同颜色的背景,一种是孔雀蓝,一种是明黄。背景的单色系使画面主题凸显,有类似东方留白的效果。
葵花插在陶罐里久了,花瓣很干,像乱草飞张,葵花的中央是一粒一粒的葵花籽,赭褐色密密的小点,梵高用油料不断堆叠,看原作时像是浮雕,有厚而粗犷的质感,画面只是花蒂和茎是绿色的,有时加一点粗黑线条,使花蒂显得更顽强。


梵高 十二朵向日葵 1888

这是炽烈强悍的生命,但被截断了,插在陶罐中,好像有一种顽强的对抗,好像生命在最后死亡的时刻依然如此热烈地燃烧。
梵高的《向日葵》像他自己的符咒。他有时候把自己的名字“Vincent”签在陶罐上,蓝色的签名,在整个黄色的明亮中很显眼。
梵高的形式风格非常自信,陶罐或桌面都是几笔简单的墨线,准确,没有犹疑,在传统西方学院技法中没有人使用过的形式,他大胆而自由地画出他的心中之花。
《向日葵》是濒临崩溃的生命最后高亢的歌声,像王尔德小说里的夜莺,彻夜用心脏抵着玫瑰的刺,刺得越痛,歌声越美,越嘹亮,但没有人知道,它是在用血灌溉朵黎明时灿烂绽放的花。
梵高的《向日葵》使他炽烈燃烧的生命留下了灿烂的形式。
《向日葵》在梵高的生命中有最后某一种隐喻的意义,因为向日葵一直在追求阳光。
对于梵高而言,生命是要燃烧的。他希望活着释放光与热,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像向日葵一样灿烂。
或许这也是梵高对生命价值一种特殊的自我解释。

03 一种旺盛的生命力

梵高一生一共创作了十一副《向日葵》,他笔下的《向日葵》,像闪烁着的熊熊火焰,颜色鲜艳、饱满,富有运动感觉。
梵高觉得自己像一朵向日葵的花,好像一直在生命里寻找阳光,一直在寻找太阳的光跟热。
他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感受到太阳的光跟热,而且将光跟热分享给大家。
我分不清楚,是梵高哪一件作品打动了我,还是他整个生命燃烧的形式才是真正的作品。我走向了文学、艺术,到了巴黎学习艺术史,那个梵高一直跟着我。
也许我在梦想梵高的某一种生命吧。
梵高在追求生命的燃烧性,他希望生命能够燃烧到最灿烂的状况。像火的颜色,像星辰的颜色,像太阳的颜色。
他希望将自己的生命能够提高到跟宇宙里最明亮星辰一样,一起发亮发光。
当我们站在这些画作面前,我们被感动的其实不只是向日葵这朵花。是梵高本身的生命。


梵高 三朵向日葵 1888

《向日葵》像在阳光中燃烧自己的花朵,冶艳、顽强、热烈、剽悍,使人感觉到旺盛而炽烈的生命力。
梵高的《向日葵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视觉的盛宴,在欣赏这些经典画作时,还被深深的感动着。
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旺盛的生命力——那生生不息的活力、动力、创造力。
这也恰恰是我们所需要来自生命的力量——尽情做自己,尽情绽放。

蒋勋:人生需要留白

01 无处不在的“留白”

中国艺术对“留白”的思考和实践,有着自己特有的美学风格。“留白”不是西方色彩学上说的“白色”,“留白”其实是一种“空”的理解。
东方美学常说要“留白”。
山水画最重要的是“留白”,山水画不“空”,无法有“灵”气。从传统戏曲舞台要懂“留白”,舞台不“空”,戏剧的时间不能流动。建筑上要空间的“留白”,本质上是对“空间”的理解。
音乐要能够做到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。“无声”也是“有声”,是更胜于“声音”的线条。书法明明是用墨黑在书写线条,却总是说“计白以当黑”,而“计白”——计较“白”存在的空间。

“留白”既是领悟东方美学“空”、“无”为本质的最好机会,也是对东方美学“空”与”无”的领悟。
正是中国艺术整体地不强调技巧,不强调技巧的炫耀和卖弄,正是为了指向那空白,那空白是无限,也是未完成。

02 看得见的“留白”

在中国传统建筑中,我们看到造型的炫耀常常让位于精彩绝伦的空间转换。
拆掉了四面无承重作用的隔墙,中国的建筑原来只是一个开敞的亭或廊罢了,它实有的部分使人感觉只是一个暂存的假象,而一切的实有是志向空白。
建筑本身是一种纯粹的空间艺术,在造型上做各种空间变化,与思考作为本质存在的“空间”,后者是中国建筑更为主要的课题。
而无论在儒家族群式的建筑或老庄的园林建筑中,空间都在做时间延长的暗示,也就是意图把空间的建筑艺术转为时间的艺术。

我们再来看看绘画艺术的“空白”。
中国绘画上特有的大片“空白”已成为西方学者讨论的焦点。作为构图一部分的留白,总是视觉的,它是水或天或云的延展。
在米友仁的“云山”系列作品,马远的《雪滩双鹭图》中,那留白的部分,仍给人实体的感觉。


云山图 (局部) 南宋 米友仁


雪滩双鹭图 南宋 马远

作为文学性明显增强的南宋绘画,逐渐出现了由皇帝在画面题诗的习惯(如:马远的《踏歌行》)。
这时,留白便逐渐由实体空间转为抽象空间了。


踏歌图 南宋 马远

是的,与其它类别的中国艺术一样,绘画中的空白也是为了降低感官本身的煽惑与刺激,而使绘画升高成为哲学。
色彩消失,空白出现,都是为了使这视觉艺术更纯粹地成为一种心境的沉思。
它不仅“反装饰”、“反写实“,在某一种意义上来看,它甚至是“反绘画的”,它不安于处在绘画形与色的甜媚诱人的感官刺激上,它亟亟要放弃色彩,出现空白,使自己成为哲学。

03 此时无声胜有声

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中有“此生无声胜有声”的句子。
陶渊明有“但识琴中趣,何劳弦上音”的诗句。
沈约《宋书·隐逸传》说:“潜不解音声,而畜素琴一张,无弦。每有酒适,辄抚弄以寄其意。”
中国古琴音乐中运用了大量听觉上的空白,使音可以简化、延长,在空白中流动,使“音”与“无音”、“有声”与“无声”之间发生不可思议的灵动关系。
古琴里的音,常常是反音的表现的。它一点也不华丽、悠扬,不使人沉溺于音的煽情性上。相反地,它拙涩、犹豫,它反复低回。
彷佛使音回到它最初的与物质的多样试探中,是捺、拧、按、抹、拈……试探手与一根弦的各种可能。
而那大量的空白,便使音呈现了它最初始的表情,是洪荒中的初音,使人对音反省的沉思。


徽宗听琴图

1984年美国现代音乐家约翰·凯奇(John Cage,1912年9月5日-1992年8月12日)随康宁汉(MERCECUNINGHAM)舞团来台湾,亦曾谈及他在现代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大作品《4’33”》(全曲三个乐章,却没有任何一个音符)——一次完全没有演奏的“音乐会”。凯奇认为自己已深受中国思想的影响。

显然地,中国艺术中的“空”已颇受世界艺术家的瞩目,对西方现代艺术尤多启发。

04 “留白”的生活美学艺术

艺术是通过感官的一种活动,音乐是听觉器官的活动,绘画是视觉器官的活动;但是,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”,未经节制的感官泛滥,结果是感官的麻痹。
在老庄的哲学中,对感官与心境做了深入的探讨。艺术是通过最少的感官刺激,而通向心境的升华与飞扬的。
因此,在中国艺术中,感官本身的刺激并非艺术追求的目的。
中国艺术的“空”“无”“虚”“意境”,大抵便是这反“感官”的一种表现形式。
而中国艺术中的“空白”是更大的谦虚,因为我们目前耳中所有的感觉都已经是感觉的尸体,因而我们要向更飘渺的地方去,那里是感官的极限,那里是一切新的可能。
从感官的刺激升高对感官的反省与沉思,中国艺术的空白,使各类艺术布向更为观念的、更为哲学的境地。
让我们将中国艺术创作中“空白”“留白”的态度和观念,作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哲学观、人生观,洗净铅华,返璞归真。

去追寻那一片最纯、最真的心灵净土,去追寻那不必声张的稳重与大气。

拥有苹果全家桶,究竟是什么样的体验?

大家常常提到的苹果生态,究竟什么体验 ?

一旦你在不同的苹果设备上都登录同一个 iCloud,你会觉得一切变得真香起来。

感受最深的就是iPhone、iPad、Mac 使用时的无缝连接。

举个例子:

iPhone上保存的照片,你会发现没过多久iPad / Mac / Apple Watch 上都有了它们的身影。

最喜欢的还是 iCloud 的钥匙串,它能帮你保存各个 app 以及网页里登录过的账号密码,再也不用来来回回的输入账号密码了。

还有一个敲方便的「接力功能」,只要你的Apple设备在附近,就能彼此完成接力工作。

比如:iPhone 上打开的网页, 你会发现在 Mac 的任务栏上多了个带有 iPhone 的图标,只要点击它,电脑就会弹出你手机正在浏览的内容。

同样的功能在 iPad 和 Mac 之间也有,比如我现在 iPad 上写了一半的稿子,在 Mac 上打开后也可以在原来的文章继续编辑。

如果 iPhone 连接了 WiFi ,iPad 没有,那么当 Mac 在连接 WiFi 时,会自动出现「共享密码」的提示。

如果找不到某个设备时,呼唤出 Siri ,然后说「我找不到 AirPods 了」(举例),然后耳机就会发出声音,马上找到。

光有这些还不够,苹果还帮你省力省到底,给你做到了跨设备的复制黏贴。

你可以用 iPhone 任意复制一段文字,转到 Mac / iPad 上依然可以有效粘贴。

其他诸如通过 iMessage 发网络短信、用 Apple Watch 来解锁 Mac,iPad / Mac / Apple watch 接听来自iPhone的电话等等小细节也是爱到不行。

这些功能看起来很小,但是通过它们,设备之间的界限被打通,实现了「1+1>2」的效果。

生活方面:假设你是个跑步爱好者,出门完全可以apple watch 蜂窝版+airpods或者beats, 免去了带着手机放在口袋晃来晃去的烦恼。

渴了想买瓶水 可以通过Apple pay 或者支付宝离线支付都很方便很OK

不光如此 Apple watch 还可以用来打电话 发信息 导航 设置闹钟提醒 倒计时 检测心率 测量环境噪音 寻找你的iPhone 刷公交地铁…

全家桶的体验就是方便,真的很方便。苹果的生态圈是一旦进来就很难出去,因为用起来真的很舒服。

Reference

  1. 有苹果全家桶是什么样的体验?
  2. 使用苹果全家桶,体验苹果联动效果,给你不一样的惊喜!
  3. iPhone 开宝马、手表测睡眠、iPad 会认字…我的苹果全家桶居然升值了

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